《望月怀远》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优美的诗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这首诗的开头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描绘了明亮的月亮从海上升起,照耀着远方的天涯,象征着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接下来的“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”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,因为遥远的夜晚让他无法与亲人相见,他整夜都在思念着他们。
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,诗人通过描绘月光满屋的美好景象,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。同时,他也通过描绘他披衣起床,感受到露水的湿润,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关怀和牵挂。
整首诗情感真挚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,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高尚的品格和情感世界。
古诗《望月怀远》赏析1
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。起句“海上生明月”意境雄浑阔大,是千古佳句。它和谢灵运的“池塘生春草”,鲍照的“明月照积雪”,谢朓的“大江流日夜”以及作者自己的“孤鸿海上来”等名句一样,看起来平淡无奇,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,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,脱口而出,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。这一句完全是景,点明题中的“望月”。第二句“天涯共此时”,即由景入情,转入“怀远”。前乎此的有谢庄《月赋》中的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,后乎此的有苏轼《水调歌头》词中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都是写月的名句,其旨意也大抵相同,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,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,谢庄是赋,苏轼是词,张九龄是诗,相体裁衣,各极其妙。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,一起就全部收摄,却又毫不费力,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。
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,是一段很长的时间,诗中说是“竟夕”,亦即通宵。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,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,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,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,只觉得长夜漫漫,故而落出一个“怨”字。三四两句,就以怨字为中心,以“情人”与“相思”呼应,以“遥夜”与“竟夕”呼应,上承起首两句,一气呵成。这两句采用流水对,自然流畅,具有古诗气韵。
竟夕相思不能入睡,怪谁呢?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?于是灭烛,披衣步出门庭,光线还是那么明亮。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,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,更难以入睡。夜已深了,气候更凉一些了,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。这里的“滋”字不仅是润湿,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。“露滋”二字写尽了“遥夜”、“竟夕”的精神。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,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。
相思不眠之际,有什么可以相赠呢?一无所有,只有满手的月光。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`心意,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?还是睡罢!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。“不堪”两句,构思奇妙,意境幽清,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,恐怕是写不出来的。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“照之有余辉,揽之不盈手”两句诗意,翻古为新,悠悠托出不尽情思。诗至此戛然而止,只觉余韵袅袅,令人回味不已。
古诗《望月怀远》赏析2
古人作诗,往往极重开端。这首即景写情、月夜怀远之作的开头尤其如此。“海上生明月”一句写“望月”所见,其佳处在于以单纯而又鲜明的形象组合成开阔而又静穆的意境,一扫一般相思离别之词的纤弱之感,而以雄浑开阔的情调带起全篇。一句五字,自然浑成,平淡无奇却字字千钧。一个“生”字,静中含动,极劲健有力。此句看去似纯然写景,其实感情亦流动其间,遂成为千古名句。次句“天涯共此时”,即“望月”点出“怀远”;即眼前之景,道出胸中之情。如果说首句是景中含情,那么此句亦情中含景。明月此时,人各一方,这两句既紧扣题意,又情景交融,遂领起下文的怨情。
诗的后面六句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情人望月怀远的种种情态。在遥遥长夜之中,情人满怀幽怨之情而竟夕难眠,“怨”字乃是望月怀远情绪的落脚点。既怨夜遥,又彻夜难眠,相思之苦中更表现相思之深。因而表面看去是满怀的“怨”,而潜藏其中的却是深挚的“爱”。这两句既紧承开头,把“天涯共此时”的情绪具体化,而又以“竟夕起相思”引起了下面的一系列活动描绘,过渡十分妥贴自然。
诗的五、六句进一步具体写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人物的具体活动。置身漫漫长夜,面对皎皎月色,当然不能不激起对天涯情人的刻骨思念。“灭烛”、“披衣”二句既写出了主人公因相思而坐立不安的情状,同时也写出了主人公对美好月色的珍爱和对情人的’殷切期待。“光满”极写月色之优美充盈;“露滋”则极写月夜之长和主人公伫立之久。景物和人物融合无间,情景极为生动入微。
相思如此之苦,而期待如此之切,遂引出诗的最后两句:“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”。主人公本想用盈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情人以表达自己的情意,因为此时此刻唯有皎皎月色是他们共享的,是可以传达他们之间的深情的;可惜的是,主人公满怀深情虽溶入皎皎月色,却无法赠给自己的心上人,无奈只好在梦中实现会面的心愿了。这两句,上句仍紧扣“望月”写不堪为赠,足见情思之难以表达;下句则紫扣“怀远”,写“还”、“寝”、“梦”连续三个活动,亦足见盼望之殷切。两句用出人意表的想象,既进一步点染了清美的意境,又和盘托出主人公的满怀情思,回应诗的开头,使主人公的望月怀远之情得到了进一步深化。
这首月夜怀远之作,结构极为紧凑清晰,构思极为新巧别致,而描绘亦极简洁精切。由望月而生相思幽怨之情,而及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,当现实无法解脱情思之时,便又托于梦境,如此层层写来,既传达出缠绵深挚的情思,又构成旷远清幽的意境,读来十分清切感人。
古诗《望月怀远》赏析3
望月怀远
作者:张九龄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注释
⑴怀远:怀念远方的亲人。
⑵首二句: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,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,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。谢庄《月赋》: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。
⑶情人:多情的人,指作者自己;一说指亲人。遥夜:长夜。怨遥夜:因离别而幽怨失眠,以至抱怨夜长。竟夕:终宵,即一整夜。
⑷怜:爱。滋:湿润。怜光满:爱惜满屋的月光。这里的灭烛怜光满,很显然根据上下文,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,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。此时月光敞亮,就是在现在今天,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。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,就有种“怜”的感觉,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,读读人,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.心理才能读懂诗词。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,“满”描写了一个状态,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。
⑸末两句: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,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。陆机《拟明月何皎皎》:“照之有余辉,揽之不盈手。”盈手:双手捧满之意。盈:满(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)。
译文
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,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。
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,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。
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,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。
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,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。
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。如果您觉得古诗《望月怀远》赏析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,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。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,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。祝您生活愉快!
本内容由用户 Joseph Harris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77juzi.com/8224.html